说说德国高等教育的“缺点”¶
- Metadata:
- Subreddit: r_runEuropaAlliance
- Author: Neat-Veterinarian-90
- Created: 2025-08-07 23:34:11 UTC
- Permalink: https://reddit.com/r/runEuropaAlliance/comments/1mkfng2/说说德国高等教育的缺点/
- URL: 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runEuropaAlliance/comments/1mkfng2/说说德国高等教育的缺点/
- Ups: 112 | Ratio: 0.97 | Comments: 21
- Flair: 討論 | Discuss
看到之前有人发帖质疑德国的大学教育,确实需要质疑,任何教育都有问题,否则就需要什么教育改革了。但是基本没有说到点子上:如果只是到德国大学读个研,两三年匆匆来匆匆去,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试,那也没办法完整体验德国大学,由此产生的观点就会有一种“说的没错但又说不到点子上”的感觉,隔靴搔痒。
另外,虽说是“缺点”,但其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人视角的“误解“和”水土不服“的部分。从德国高等教育的产出和质量来看,这个体制显然说不上是“烂”和“失败”。
真正完全的展开讲德国的大学到底是怎么回事,可能真的需要很多文字,以及我的经历也不够,所以在这里我只能零星的说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。
-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度分工,也就是所说的FH vs Uni 的问题。
uni偏理论学术,fh偏实践,这有点老生常谈了。但有趣的是,关于德国大学大部分抱怨反而围绕于此,就好像很多人知道辣椒辣,但吃了之后还会说:“哇靠,我以为这是甜的“。 这也证明对此太多人都是想当然了。
精准一点说是:”德国的uni,尤其是本科阶段,抛去义务实习(但义务实习也不是学校在教你)之外不会在课程规划中去专门培养你任何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。“
国内大学其实还有蛮多所谓”产学结合“的东西,还有专门搞实践的”小学期“。但在德国不管你学的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,统统都没有,全给我做题。比如学ee的人本科读完没摸过几次arduino,学机械的人建模都不熟的大有人在,这事放在国内和英美的”重点学校”确实有点难以置信了。
至于原因,我个人的推测就是要对“学术人才”进行初筛,这也和德国奉行精英主义的学术体系有关。另外一点是来自Diplom 的传承:uni之前是本硕连读10学期(标称),6学期也就才算过半,而后为了和国际接轨进行了拆分,但历史遗留依然存在。
这里浅说一下fh,除了中文直译有点低端外,这里可能是更接近中国学生所想要的面向就业的大学(fh之前也是diplom,但是标称4年8学期,这一看是不是很像了),但因为名字往往大家不会去(即便是有很多funding和知名度的fh)。
如果你上过uni 并对uni 的教育体制有很大意见,这证明你应该去的其实是fh。
- 高度原子化的德国大学
对于欧美大学的”原子化,无班级,同学不相认“,这个不新鲜。但是达到德国大学这种原子化程度的,可能全世界范围都没有几家了:毕竟在小班教育和有出勤要求的学校里,还是能在碰上大多数同届的人并唠唠嗑的。
然而,没有任何打卡需求(除了少数几个实验课),以及近乎100%自由的选课机制,在德国读uni相当于去一个没有固定工位,没有固定联络人,可以随时居家办公和旷班的公司上班一样。
难认识人/难交朋友是最浅层的问题,我觉得更大的影响是:有些学生会失去自我定位的参照,形成信息茧房,习惯呆在舒适区,错过了很多东西。
如果你是一个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,同时又没太有上进心的人,即使能力出众也会因此泯然众人。这也是很多东亚卷王在这里的困境和水土不服的原因,在失去竞争环境的同时会失去了驱动力。
- 精英筛选体制
太多人说德国大学是大锅饭教育了,对此我只能很刻薄的说:可能你只吃到了大锅饭的那部分。
可以说,最近10年uni大扩招的背景下,现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在小升初那次文理中学/职业中学分野之后,所有的筛选都依靠本硕这一阶段 ,通过长周期、低烈度的竞争,用不高的内卷将有天分/有Motivation的人筛选出来。
在此期间,表现出色的人可以在学士阶段就拿到媲美phd的资源进行科研,或者成为某个全球排的上号的竞赛团队的teamleader之一、拥有各种conneciton等等等等;表现优秀的人可以在master没毕业就“内定”本校phd和足够拿下某”梦校“岗位的强推,或者靠着丰富经历轻松搞定好工作等等等等;表现普通的人互相竞争一下,分隔剩下的东西;表现不行的人请退学换专业。
这里就拿HIWI(学生助理)来浅浅的举例,如果以“做科研”为首要目标:首先一个大学那么多人,只有大约10%的人能去做hiwi,有些只是参与学校的基本运营(比如看看图书馆之类的),有些则是负责带一个学期的练习课(只有成绩好能做,但是这个工作本身没什么说头),即使是在institute之中工作的,有些也只是在能力之内做些日常杂活,而真正去做“能学到东西”的工作的只有其中一部分,涉及到学术的只有更少一部分,这其中能真正能产出成果真正成为“科研”的一部分的则更更更少了。
当然这种体制也是不公平的:大学作为教育角色的培养重心,从社会、公众流入uni 的资金,很多并没有平均到大多数学生身上,如果不是主动去拿去要去争,则能拿到的资源少之又少。有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,可能就是选错了专业或者不适应uni的这种体系,或者单纯就是运气差,而不是真的没那个能力和抱负,但慢慢的就在考试中沉沦成为大多数。
还有就是对于外国学生,尤其是有语言问题的学生,在解决课业和克服语言问题上都需要更多的时间,外加一些隐性的种族歧视,文化冲突,导致很容易被排除在这个机制之外。如果要“上桌”,一个外国学生首先能力出色或者足够努力,至少解决掉课业的问题并还有余力;要有合格的语言能力;然后还需要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motivation和行动力,去申请,去竞争,才能拿到这些资源。
另外提一嘴,德国的学术界本来也是一个奉行精英主义的地方,大学教授拥有握大量资源和话语权,有人诟病有人支持;而FH的教授虽然也是教授但却牛马人,教学生占了工作很大部分。这里就不展开讲了。
就先说这么多,希望能对留德润德的有所帮助。